卷一百七 广西二

◇桂林府东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六十五里,东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里,东南至平乐府百九十里,西南至柳州府四百里,北至湖广武冈州四百里。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五里,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。

《禹贡》荆州南界。战国时,为楚越之交。秦为桂林郡地。汉属零陵、苍梧二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甘露元年,始置始安郡以零陵南部置。晋因之。宋改为始建国明帝泰始初改。齐复曰始安郡。梁大同初,兼置桂州。陈因之。隋平陈,废郡,而州如故兼置总管府。大业初,府废。大业初,又改州为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平萧铣,仍曰桂州亦置总管府。九年,改都督府,自是皆兼督府之名。开耀后,又置桂管经略使,为岭南五管之一。详见州域形势。下仿此。天宝初,亦曰始安郡《唐志》郡有经略军。至德二年,改曰建陵郡。乾元初,复为桂州乾宁四年,改桂管为静江军节度。光化三年,属于湖南。五代周广顺初,属于南汉桂州、静江军皆如故。宋开宝三年,平南汉,仍曰桂州亦曰始安郡,静江军节度、广南西路治此。绍兴三年,升为静江府《宋志》:大观初,升桂州为大都督府,寻又升为帅府,至是以潜邸升为府。元曰静江路。明洪武初,改曰桂林府,领州二、县七。今仍旧。

府奠五岭之表,联两越之交,屏蔽荆衡,镇慑交海,枕山带江,控制数千里,诚西南之会府,用兵遣将之枢机也。昔秦兼岭外,此为戍守重地。汉平南越,分军下漓水。自孙吴以后,湘、广之间事变或生,未有不争始安者。隋、唐之初,皆置军府于此。盖天下新定,岭南险远,倘有不虞,燎原是惧。故保固岭口,使奸雄无所觊觎也。乾符三年,黄巢自桂州出湘水,至湖南,遂为中原大祸。马殷兼有桂管诸州,兵力益强。刘晟并有桂州,遂能北取柳、连之境。宋潘美入南汉,亦先取桂州,所以摧其藩篱也。宝五年,蒙古侵宋,其将兀良合台自交趾而北入静江,遂破辰、沅,直抵潭州。时蒙古之强梁,己玩宋于股掌间矣。其后马守静江,拮据虽力,而滔天之势,岂一隅所能挽?其卒趋于丧败也。君子未尝不嘉其志,悼其忠也。《志》曰:郡之外险为严关,内险为濠水严关,见前重险。濠水,见后。至犭獞环境,蠢动无时《通志》:郡境古田诸犭,往往蠢动。又灵川之七都、兴安之六峒、全州之西延、义宁之白面寨,亦时时哨聚。《诸夷志》:广西犭数种,曰熟犭、生犭、白犭、黑犭。生犭在穷谷中,不与华通。熟犭与民错居。白犭类熟犭,黑犭类生犭。又有生獞、熟獞,与犭异种而杂处。獞之类曰大良。此外,复有犵、獠人凡二种,又有狑人、犭水人、狪人、蛮人及西原、广源诸蛮。又水蛮曰人,山蛮曰山子,皆在广西境内。莅兹土者,保固之方,扰驯之策,其可不熟筹而预备之哉?

临桂县附郭。汉始安县,属零陵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为始安郡治。晋以后因之。梁为桂州治。隋、唐仍旧。贞观八年,改县曰临桂。今编户一百二十九里。

○桂林城今府治。《城邑考》:桂林子城,在漓江之西,周三里十有八步,高一丈二尺,《风俗记》以为桂州总管李靖所筑。又古外城方六里,相传唐大中间蔡袭筑。或曰:宋皇中平侬智高,经略使余靖所筑也。又有夹城,在外城之北,周六七里。唐光启中,都督陈环筑其外城。旧有六门:南曰宁远,俗呼阳桥;北曰迎恩。西二门:一曰平秋,俗呼铁炉;一曰利正,俗呼沙塘。其东二门:一曰行春,俗呼上东门;一则子城之东江门也。宋自余靖增筑后,乾道中经略使李浩、淳熙间经略使詹仪之、绍熙间经略使朱希颜,相继修复。元至正十六年,廉访使也儿吉尼始以石,谓之新城。明洪武八年增筑南城,九年塞西坝,开城濠,导阳江经新城西门外通宁远桥,分二派与漓江合焉。今为门十二:曰东镇,曰就日,曰癸水,曰丽泽,曰武胜,曰文昌,曰宝贤,曰西清,曰安定,曰宁远,曰行春,曰东江,皆元季因旧门增改。明初,杨取静江,从宝贤门入是也。又宁远门,亦曰榕树门,相传唐时筑此门,上植榕一株,岁久根深,跨门内外,盘错至地,分而为两,天然成门,车马往来,经于其下。洪武十八年,展南城,此门犹存。今府城周八里有奇。

秦城府北八十里,东北去兴安县四十里。相传秦始皇二十三年筑以限百越者。《唐史》:光化元年,马殷引兵取桂州,秦城以南望风奔溃。城北旧有望秦驿,宋时改为桂州驿,今稍移而东,曰东江驿。又西南有汉城遗址,相传汉军伐南粤时筑。余附见前重险严关。○福禄废县,在府东。唐武德四年析始安县地置,贞观八年省。

○桂山在府治东北。俗称北山。有三峰连属,前峰拔起,如狮昂首,桂生其巅;次峰宛转相接;后峰糾稢特秀。山势东行,奇石累积,为叠彩岩,岩后有风洞,洞西北隅有北牖洞,洞左小山曰干越,其右小支戟立,曰四望洞,后则尧山蔽天,漓江若练,称为绝胜。《一统志》:山亦名越王山,顶有石堰,五代时马殷所筑。远眺长江,极目烟水,亦名四望山。○独秀山,在府治东。直耸五百余丈,环眺诸峰,独为雄秀,郡治主山也。有读书岩在其下,刘宋时始安太守颜延之读书处。其阳为明时藩邸。又伏波山,在府治东北,亦曰岩山。特起千丈,与独秀山相望,岩旁水际有还珠洞。《志》云:洞本名玩珠,宋张维易今名。洞前石脚插入漓江,为绝胜处。

宝华山在府治西北。《志》云:夹北城而西,是为宝华,当山中断,续以雉堞,下有重门,即西清门也。宝积山自南来,交扼其口。前岩东向为华景山,华景之前,横塘深广,称为佳胜。大抵从北而西,城壁峻峭,皆斩崖为之,虽石头之险不能过焉。唐以前谓之盘龙冈。《胜览》:华景、宝积二山,皆在府治北三里,两山相连。华景下有洞,深广如厦屋。宝积多奇石怪木,东隅有吕公岩。

漓山在城外东南隅。山立漓江中,一名沉水山。唐龙朔中,曾降天使投龙于此。阳江西来,东入漓水,山魁然拔起,横障江口,郡人名为象鼻山,以山突起水滨,形如象鼻也。明初围静江,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,即此。或谓之宜山。山麓有洞名水月,门出水上,其高侔阙,上彻山背,其旁岩洞相接,奇胜不一。又南二里有雉山,山东北麓下瞰江水,其上侧起,势如昂首欲飞,谓之雉岩。○穿山,在府东南五里。《临桂志》:在雉山东水口,即弹丸溪合漓处。其山竦身昂首,若与西岸山作斗,亦名斗鸡山。山半有穴,南北横贯,故以穿名。或名为月岩。南溪之水出其下。《通志》以穿山、斗鸡分为二山,似误。

七星山府城东三里隔江。旧名七星岩。峰峦骈列,如星象然。中有栖霞洞,洞旁又有玄风洞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泠水岩,宋曾布帅桂,改曰曾公岩。山西南有龙隐岩,山脚入溪水中,洞内水深莫测,涌激如在三峡间,亦曰龙隐洞。山后有月牙岩及乳洞诸胜。其接龙隐而起者曰望城岗,外障大江,内护东城,旁连诸土山,纵横起伏,亘二十余里。○弹丸山,在七星山东。《水经注》:漓水东合弹丸溪,溪出于弹丸山,奔流迅急,山溪有石如弹丸,因名。今亦曰弹子岩,有两岩皆北向,旁有东西两洞,岩下为弹丸溪,流入漓水。

隐山府西三里。当夹山南口,潜洞山环其东北,西山屏其西南,乱石层叠盘回,北高南下,中藏六洞,洞皆有水,溢出为湖。唐李渤名山曰隐山,其洞之水曰蒙泉,疏水出山名曰蒙溪,又名诸洞曰夕阳、朝阳、南华、北牖、白雀、嘉莲。回环出入,胜致不一。夹山,谓华景、宝积两山也。又城西十里地名木林,有中隐山,其岩三重,以渐而削,亦曰钟隐,土人名佛子岩。○西山,在隐山之西。一峰峻拔,如立鱼然,俗号石鱼峰。峰之南有明月洞。或云:虞山韶音洞西亦有石鱼峰。又潜洞山,在隐山之东,中有洞曰南潜、北潜。

虞山府东北五里。一名舜山。漓水漾其左,黄潭萦其后,下有洞曰韶音,入洞面潭,水石清漪,名曰皇泽湾。洞南有平原,舜祠在焉。《志》云:黄潭亦曰舜潭,宋绍熙三年,张┉为郡守,发石得洞,始名之曰韶音云。○屏风山,在虞山之东,地名圆通湾,有湾水纡折而下,接弹丸溪山,亦名屏风岩,亦名程公岩。断山屹立,高百余丈,中有平地可容百人,钟乳倒垂,石磴盘屈,有石穴。宋范成大帅桂,表为空明洞。《志》云:屏风山,西南去弹丸山二里。琴潭山城西六里。川原平衍,群峰环抱,下为琴潭,以水流琮争如琴声也。其水溉田数千顷。旁有玉乳、荔枝等岩,皆以垂乳凝结而名。泉石悉奇胜,而琴潭又为之冠。又有清秀岩,在城外西北隅,亦曰清秀山。从西清门下濠,石道上西皋夹山口,缘山又里许,有清塘岩临其上,清彩映发,因名。○侯山,在府西十里,高耸如公侯端冕之状,因名。上有金钩岩,俯视诸峰,若培然。又光明山,亦在城西十里。山势峭拔,有一穴通明,其水潴为于家庄渠,灌田数百顷。

南溪山府南七里。《志》云:从斗鸡山白水口入,是为南溪山,耸拔千仞,下临溪水,诸峰环合,烟翠黝苍。西北有洞,唐李渤名曰玄岩。西南又有白龙洞,洞在平地半山上。五代汉末,南汉谋并静江地,湖南遣兵屯龙洞以拒之,即此。洞中有泉,谓之新泉。其东南有刘仙岩,岩旁又有穿云岩,亦曰仙迹岩,俱以仙人刘仲远而名。自刘仙岩而入其最高处,曰泗洲岩。○普安山,在府南三十里。山势蜿蜒回绕,有泉涌于山顶,四时不涸。又南十里为白鹿山,亦郡山之胜也。

尧山府东北十五里。积土盘回,参差带石,长竟数百里,为桂郡诸山之冠。上有平田,土人名为天子田,因尧以名也。剑江之水源于此,合弹丸溪,至穿山口入于漓江,亦名灵建江,又名拖剑水。《风土记》:尧山,在府东北,隔大江与舜祠相望,因以尧名。《始安郡记》:东有驳乐山及辽山,或辽讹为尧也。今府东五十里有驳鹿山,即驳乐矣,或又讹为福禄山,俗又谓之阳龙山。○辰山,在府东北十里。有三岩从石磴盘折而上,皆奇胜,土人名曰虎山。宋嘉泰初,士人刘隐于此,桂帅李大异表此山为蛰龙岩。自山之东渡江三四里,即尧山麓矣。

乌岭府东二十里。极高峻,有石磴数千级盘回而上,顶有泉,行者资焉。又湘水岩,在府东三十里,俗呼圣水岩。夜半则潮上岩,日中则潮下岩,略不愆期,地广数十亩。《水经注》所云潮汐塘也。○木龙洞,在城东癸水门外。《志》云:洞北去伏波岩四百步许,西望叠彩岩百步许,孔道通行,如砥如矢,驱车飞盖,绰然有余,旁复有小洞相通。

○漓江在府东十里。亦曰桂江。源出兴安县海阳山,流二百里至府城东北,复绕流而南,至城下潄伏波岩之趾,至漓山北麓,阳江流入焉,又南合相思江入平乐府界。亦曰癸水,以其自北而来也。详见大川漓江。阳江在城南。源出灵川县思磨山,一云出灵川县维罗岭,经分界山马公岭,流五十余里至府郭西,受杉木、莲花诸塘水汇为澄潭,历西南文昌三石梁,东出漓山与漓水合。旧《志》:静江城依水为固。宋末马保静江,蒙古将阿里海牙攻之,不克,乃筑堰断大阳、小融二江以遏上流,决东南埭以涸其隍城,遂破。又明初遣兵围静江,杨屯北关,张彬屯西关,朱亮祖屯于象鼻山下,久之,不克。曰:彼所恃者,西城濠水耳。当先取闸口关,决其堤岸,破之必矣。于是遣将攻闸口关,杀守堤兵,决堤,濠水涸,因筑土堤五道近与城接,以通士卒,遂克其北门月城,又克北门水隘,复攻其西门。城中势蹙,乃降。盖旧皆引阳江为濠也。洪武九年,复浚城濠,导阳江,经西门外通宁远桥,分二流入于漓江。

相思江府南五十里。其处有卧石山,江出其下。有相思埭,唐长寿初筑,分相思水使东西流,东流合漓江,西流合白石水,阔各十丈许。○南溪,在南溪山前。《志》云:漓江南流至斗鸡山,南溪之水自西南来,合弹丸溪入焉。又西有曲斗潭,回旋数曲,东流合于南溪,其合处亦名金莲港。又马溪,在府东四十里,下流合于漓江。西湖旧在府城西三里。环浸隐山六洞,阔七百余亩,胜概甲于一郡,久废。宋经略张维筑斗门,始复旧。今复湮为平畴矣。又白竹湖,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官道西,阔百余亩,冬夏不涸。○龙池,在尧山下,颇为民利。岁久堙塞,宋张维重浚,以石之。

灵陂府东北二十里。唐景龙中,桂州都督王堰水溉田处也。后废。宋乾道中,经略李浩即其地开营田,再筑此陂,随坏。淳熙中,经略詹仪之重修。今废。又朝宗渠,在府城北。宋治平中,知全州王祖道穿渠东接漓江,西入西湖,达阳江。其后,范成大、方信孺相继营缮。今湮。土人呼其地为朦胧桥。《志》云:城西旧有莲花、杉木两塘,宋时穿此引西湖水北接朝宗渠,为西北城濠。今故址犹存。

湖塘府城东十五里。其相近又有龙塘。二塘相通,阔数百余亩,深十余丈。其旁又有润塘、耿塘,灌溉亦甚广。又沙塘在府城西十五里,石家塘在府南,俱利灌溉。

回涛堤在府城东南。唐贞元十四年,筑以捍桂水。○訾家洲,在城东南漓水中。洲觜并漓山,先是訾家所居,因名。虽大水,洲尝如故,相传以为浮洲也。

○东关在府城东江门外。又有南、北两关,及府西南文昌门外之中关,皆近郊之捍卫也。又有河泊关,在府东南河泊所之东。○芦田市,在府南四十里,明初置巡司于此。又府西五十里有两江巡司。《会典》:旧有湘山渡巡司,今革。

东江驿在府城北。又苏桥驿,在府西七十里。南亭驿,在府南七十里。《舆程记》:东江驿而东北,五十里为大龙驿,道出灵川县;苏桥驿而西南,四十五里为永福县之三里驿,西入柳州之道也。又桂川公馆,在府北二十五里,临桂、灵川二县适中之路,万历六年建。

兴安县府东北百三十里。东至全州百二十里。汉始安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临源县。大历三年,峒寇万重光诱桂林等县构逆,独临源不应,因改名全义。五代晋开运三年,湖南置溥州治此,又改县曰德昌。周广顺初,南汉仍曰全义县。宋初州废。太平兴国三年,避讳,改今名。城周三里有奇,编户二十里。

○全义城县西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旧县治此,今名全义坊。又有临源城,在县南乡廖仙井旁。唐武德初置县于此,遗址犹存。《通志》:县西五十里又有黄城,相传黄巢寇桂州,尝营垒于此。○龙蟠山县东十五里。本名盘龙,唐天宝中改今名。山下石洞有门数重,《录异》谓之乳洞。斜贯一溪,名灵水溪。又阜源山,在县东五里,下有泉可溉田。《志》云:县东三里有全义山,唐因以名县。○凤鸣山,在县北三十七里。俗呼鸡爬山,宋淳熙间改今名。

海阳山县南九十里,西南去灵川县九十里,盖境相接也。本名阳海山,俗曰海阳。湘、漓二水皆出于此。山下有岩幽胜,行数百步至水泉处,阔不盈尺,其深叵测。又龙山,在县南四十里,民居环绕。又金山,在县西南二十里,下有金坑,今废。

临源岭县北三里。即越城岭也,亦曰始安峤。旧《志》:越王城,在湘水南五十里。《一统志》:越城岭西南有越王城。盖即越城岭之讹矣。详见前名山越城岭。○石康岭,在县西,周八十里,逶迤而东,绕出县后。其下源泉四出,灌田甚广。又盐砂岩,在县西六里,有砂与盐相似,鬻盐者多取以乱真。旧有盐沙寨巡司,今革。龙凤岩在县东。一名梓林洞。泉出岩中,灌田甚广。又草圣岩,在县西十五里,以唐僧云峤者善草书而名。岩之东有圆穴,一名月山。又西五里为白雪峰,特立渠江之侧,粲白如积雪而名。上岩深广,容百余人。○乳洞,县西南十里。洞有三:上曰飞霞,中曰驻云,下曰喷雷,宋人所名也。旋折而上,泉石奇胜。又西南里许有鸣玉洞,亦曰梵音洞,外狭中广,下滨灵渠。○潞江县西北七里。源出犭洞中,流入界,分南北二陂,灌田万亩,又南入灵川县境而合于漓水。

始安水在临源岭南。《水经注》:始安峤之阳,有峤水南流注漓,名曰始安水,又有沩水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沩源水,源出县之南乡,亦名桃花源。又有融水,出融山二洞中,流经县境,又南入灵川县界入漓水。今县西五十里有大、小融江渡。○零水,在县西南五十里。其地有郁金山水源出焉,亦南流入漓。县南又有凤源水,其地亦名南凤源,合南渠入于漓水。又双女井水,在县南七里,亦流出南渠合漓江。

灵渠在县北五里,即道漓水处。南经灵川县入临桂县界,亦谓之澪渠。《水经注》湘水自零陵西南谓之澪渠,是也。唐咸通五年,安南为南诏所陷,岭南用兵,诸道馈运皆溯湘江入澪渠。《宋·沟洫志》:灵渠以引漓水,故秦史禄所凿。或谓之秦凿渠,后废。唐宝历初,观察李渤设斗门十八以通漕,俄又废。咸通九年,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,亘四十里,植大木为斗门,至十八重,乃通舟楫。宋庆历中,提刑李师中修浚,后守臣边诩等复累加修葺。绍兴二十九年,臣僚言:广西灵渠接全州大江,其渠仅百余里,自静江府经灵川、兴安两县,宜令两邑令兼管修治。诏漕臣修复,以通漕运。范成大曰:灵渠,在桂之兴安县,秦始戍岭时,史禄凿此以通运之遗迹。湘水源于海阳山,在此下融江。融江为下流,本南下。兴安地势最高,二水远不相谋。禄始作此渠,派湘之流而注之融,使北水南合,北舟逾岭。其作渠之法,于湘流砂磕中,垒石作铧觜,锐其前,逆分湘流为两,激之六十里行渠中,以入融江,与俱南。渠绕兴安界,深不数尺,广丈余,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,土人但谓之斗。舟入一斗则复闸斗,俟水积渐进,故能循崖而上,建瓴而下,千斛之舟亦可往来。治水巧妙,无如灵渠者。《志》曰:渠既通舟楫,亦利灌溉,一名中江。自李渤置斗门,开漓水则入于桂江,壅桂江则归之湘水。又凿分水渠三十五步,阔仅五六尺,以便行舟。其后修筑,皆因渤之故迹。明洪武末,渠道湮坏,遣御史严震直修浚。《郡志》:震直修灵渠,欲广河流,撤去鱼鳞石,增高石埭,遇水泛,势无所泄,冲塘决岸,奔趋北渠,而南渠浅涩,行舟不通,田失灌溉,连年修筑,百姓苦之。永乐二年,改作如旧制,水患始息。成化间复坏,郡守罗向修复。今县东有水函十,灵渠之水径此。每遇霖潦,往往啮堤为患,因置石函以泄之,灌田数千亩。每至决坏,有司相视以时兴修焉。

八字陂在县治东。又昌陂,在县南六十里。沿潭陂、赵家陂、观陂,在县西。斜陂,在县北。又辛家堰,在县南。龙眼堰,在县东。皆灵渠之水分引溉田处。又潭,亦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湘、漓分流处,地名铧觜,汇而为潭,名曰潭。○严关县西南十七里。粤西之襟要,桂郡之咽喉也。详见前重险严关。○下营关,在县西五里。唐家铺县北五里。有巡司。又县西南四十里有陆洞巡司。○白云驿,在县东北漓江上,驿南有万里桥,漓江所经也。

灵川县府北五十二里。东至全州灌阳县百四十里,西南至永宁州义宁县九十里。本始安县地。唐龙朔二年,析置今县,以灵渠水为名。今城周四里,编户五十里。

○高镇山县西南二里。古名大象峰,一名大藏。其下有潭,横浸山腹,名象潭。其形三折,又名之潭。宋宝间,改名高镇岭。元至正间,大藏山崩,后名其所崩崖为赤壁,因名赤壁岩。○西峰山,在县西北二里。高数百丈,三面峭拔,其中坦衍,上有龙泉,每日三涨三落。又西北三里为挂榜山,高耸与西峰相埒。又西北五里曰双盖山,高百余丈,两峰圆峙,如张盖然,俗名凉伞山。《志》云:县西一里有吕仙山,产茶曰吕仙茶,其地即今县治西南平阜也。县旧治此。宋绍定四年,县令郑延年始迁县治于今所。

北障山县北十里。倚峙如屏障,与临桂尧山对峙,高广称之。《志》亦谓之玄山。山周环有泉百源,其著者曰滑石泉。宋绍兴六年,州帅胡舜陟易名漱玉泉。今亦曰道乡泉,以邹浩曾经此而名。或名为龙隐泉。《一统志》谓之百丈山,又名把伏山。重峦叠嶂,绵亘数里,当风飙起,则飞鸟回旋不能度,俗谚:县鸟不过灵川。是也。○舜华山,在县西二十里。一名舜山。山多峰岫如冠笏,亦与尧山相望。中有月华岩,亦曰月华山,以岩洞如月窟也。下有池曰舜池。

香炉山县东北三十里。高千仞,中分一小山,形若香炉。又马鞍山,在县东二十五里,高耸与香炉相并。○金瓶山,在县西十五里。其西峰连环律,状类金瓶。又半云山,在县西南界。其山平地突起,四面孤高,亦谓之半云岭。千秋峰县东北七里。独立危耸,一名文笔峰。下有峡通大江,亦曰千秋峡。《志》云:千秋峡丛山列拥,亦名笔峡。大融江经此,风水相搏,涛色如银,名曰银江。今有千秋峡巡司。○灵岩,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岩高数百丈,南北相通,小溪环绕其下。《名胜志》:江水贯灵岩中,阔数十丈,深不可测,山谷百源辐辏于此,可通舟楫。

龙田岩县西三里。中有石田,高低委曲,下有龙泉。又真仙岩,在县西南三里,石室穹窿,容数十人。又仙隐岩,在县西南十余里。岩深广,其上若石楼,下有深潭。又西南十里有华岩洞,高广数仞,清泉环绕。

○漓江在县东北。自兴安县流合大融江入县界。《志》云:灵渠行五十里入大融江,名曰灵江。又西北有黄柏、六峒、川江三水流合焉,亦曰融江。经千秋峡而南亦曰银江。又经县南之甘棠墟白石潭而入临桂界,亦曰桂江。又有小融江,亦自兴安来,至江南大埠口始与大融江会,左右剌合,故曰漓津。

西江在县西北。即黄柏、六峒、川江三水也。其源俱出全州西延之境,与湖广新宁县接界,绕七都蛮峒而来,六峒居中,黄柏、川江在左右,并流而汇灵岩山下,东流合于漓江。甘水在县南。源出融山北界,流经县西南,过大山下东流,至县南二十里之甘棠墟而合漓江。又白石湫,在县南三十五里,亦曰白石潭,东流合于漓江。《志》曰:县东有淦江,北有路江,与白石湫、甘水皆入于漓江。淦、路二源俱出犭峒界云。

莲花塘县南三里。其相接者有蛟精潭,储水以通灌溉。又黄花塘,在县西北五里,亦储水溉田处也。○南北堰,《志》云:去城皆三里,灌田二千余顷。

○白石镇在县南白石潭上。有巡司,亦曰白石漈巡司。又千秋峡巡司,在县东北十里银江滨。○大龙驿,在县东,明初置。

阳朔县府南百四十里,东至平乐府八十里,西至永福县七十里。本始安县地。隋开皇十年,析置阳朔县,属桂州。今县城临江倚山,周十余里;编户十三里。

○归义废县县西十五里。唐武德四年,析始安、阳朔县地置,属桂州。贞观初省。今为归利乡。又县南二十里白面村山下有乐州古城,《志》云:唐武德四年置乐州,盖治于此。

○阳朔山在县治北。县以此名。其相近者曰都利山,县之主山也。《志》云:县理在都利山下。《水经注》漓水南经都利山,即此。出香草,亦曰都荔。又鉴山,在县治西南,亦曰西山,城环其上。○龙头山,在县治东北,高百丈。又县东三里有卓笔山,濒河一峰,尖秀如笔。其在县西者又有膏泽峰,以将雨则云起也。《志》云:峰在县西一里,其下有珠明、豹隐等洞,洞有三,亦名棋盘洞。

寨山县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五代时,湖南马氏常置戍于山下,因名。其地即归义县故址。傍有碧莲峰,峰峦重叠,如莲花然。相传县治旧在其下,亦名连碧峰。相近者又有乳洞,中多乳石,下为观源溪。○大天马山,在县西十五里。其相接者曰威南山,《志》云:山下有晋威南将军薛墓,因名。又西里许曰塘山,下有涌泉,潴流为渊。群山间又有读书岩及金鸡洞,洞中有小江,石如鳞甲,一名白龙洞。《志》云:皆在县西十五里。

东人山县东南二十里。石形如人东向,其下有三十六洞,南北纵横三十里。又县西七里有西人山,与此山相对。○? 瓷剑谙囟鲜謇铮叱鲋谏健?又有白鹤山,在县东南五里滨江,其形如鸟舒翅而名,亦曰鸟山。又云翁山,在县南,耸秀特立,群峰罗列,若其子孙,因名,亦曰秀峰。县南三十里又有古罗山,亦名都乐山,高数百丈,顶有池。

画山县北五十里。九峰屹立,丹崖苍壁,望之如绘。其相近者曰宝山,有瀑布飞流,下注桂江。《志》云:画山北有绣山,与临桂接界,舟入阳朔,必先经此。又石银山,在县北四十里,左右层峦峭拔,山色如银。○云源山,在县西北七十里,广数百里,阳朔群山之发轫也。又抱子山,在县东北七十里,亦曰宝子山,接湖广道州界。

东岭县东五十里。一名提头岭,为昭、贺、全、永必经之地。又东明岩,在县东十里,有栈道通平乐。○甘岩,在县北七十里漓江旁,一名官岩。又翠屏岩,在县西四十里,岩高而明,石门三五,俯望若屏。其相近者曰龙隐岩,泉石甚胜。又独秀岩,在县南十里,有南北二岩。又南十里曰广福岩,中弘敞,为县境岩洞之冠,俗名罗汉洞。○漓江在县治南。自临桂县流入境,又南流入平乐府界,亦曰桂水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五里有东晖水,县东南三里有双月溪,俱流达于桂江。

西溪县西一里。源出县西北云源山,曲折流达明珠洞前,入于桂江。又兴平水,在县东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抱子山,南流入桂江,其北流入道州界,合群川入于沱水。○东石渠,《志》云:在县东狮子山下,两崖天成,深丈余。又有通井,在县东练旗山下,泉脉通江,至春水辄涌沸,有灌溉之利。

灵陂县西北七十里。雷雨所成,涌水成江,潴以溉田。其相近者又有神陂,为众水聚流处,亦灌溉所资也。又清渌陂,在县西十五里,亦曰清渌塘,溉田甚广。《志》云:县西群山环列,溪涧萦流,潴而为塘,其得名者以数十计。○飞泉,在县西五十里。泉涌山腰,悬石百级,飞注而下,如挂银河,下流入于桂江。

○榕树关县西二里。《志》云:县有石柜关,洪武三十年建,今废。○伏荔镇,在县东南十五里,有巡司,其南为伏荔渡。又白竹寨,在县西二十五里,亦有巡司戍守。

金宝堡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庄头、鬼子、金宝顶诸巢,逼近府江,犭獞出没处也。隆庆五年,平其地,设金宝、大水田二堡戍守。万历初,贼首廖金滥等作乱,围大水田堡,永福贼皆应之。二年,抚臣郭应聘谋击之,檄诸道兵会金宝顶,大破碎江、古隘、岩塘、凉境、庙门、犭山诸巢,诛廖金滥等,于是置戍于金宝顶、遇龙、翠屏、伞山诸堡,以为保固之计。

古祚驿在城北龙头山下。旧在县北十五里,正统二年移于此。《志》云:唐初置归义县,有新林驿,后废。今呼其地为驿头街。又葡萄驿,在县北,明洪武二年立,正统间废。今呼其地为葡萄墟。《舆程记》:桂林府水行八十里为南亭驿,又南三十里为古祚驿,自古祚而南八十里为昭潭驿,入平乐府界。

白面村县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村南至平乐府城四十里,为往来径道。村南有白面渡,漓江所经也。又广化村,在县东七里,有广化渡。又县东南十五里有香顶渡,北十五里有五龙渡,俱四出之津要。全州府东北二百五十里。东北至湖广永州府二百五十里,西北至湖广宝庆府三百七十里,南至平乐府三百三十里。

春秋时楚地。秦属长沙郡。汉属零陵郡。后汉、晋、宋、齐以后皆因之。隋属永州,大业初仍属零陵郡。唐亦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四年,湖南奏置全州。周广顺二年,属于南唐。宋仍曰全州。元为全州路。明初,改路为府。洪武九年,复降为州,以州治清湘县省入,隶湖广永州府。二十八年,改今属编户八十九里,领县一。今因之。

州北连永、邵,南蔽桂林,舟车络绎,号为孔道。从来有事粤西者,必争全州五代周广顺二年,南唐取湖南,时桂州为南汉所取,唐主命知全州张峦兼桂州招讨使以图之,既而复命将侯训自吉州路趋全州,与张峦合兵攻桂州,不克。盖界壤相错,门户所寄也。

○清湘废县今州治。本汉洮阳县地,属零陵郡。隋开皇十年,改置湘源县,属永州。其治在州西七里,地名柘桥。唐亦曰湘源县,仍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中,马希范奏改县曰清湘。后周显德三年,徙县入郭内。宋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今州城,宋末始筑,植土为城。元至正十四年改筑,北据山麓,南瞰湘江。明年,以砖石。明洪武元年增修,嘉靖二十二年又复营治。有门五,城周五里有奇。

洮阳废县州东北三十五里。汉置县,以洮水经其南而名。如淳曰:洮,音韬。后汉仍属零陵郡。晋因之。刘宋永初中,以继母舅萧卓为洮阳令。元嘉三十年,宗悫以功封洮阳侯,即此。齐、梁亦属零陵郡。开皇中,并入湘源县。

零陵废县州北三十里。汉置零陵县,零陵郡治于此。后汉因之。延熹八年,桂阳贼攻零陵,零陵下湿,编木为城,太守陈球固守,贼激流灌城,球于城内因池势反决水淹贼,贼退走,即此。建安中,孙吴移郡治泉陵,零陵县属焉。晋以后因之。或谓此为小零陵,对零陵郡而言也。《隋志》:小零陵县,开皇十年废入湘源。刘句曰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,似误。今其地名梅潭,故时城堑犹存。泉陵,见湖广永州府。○湘山州西一里。峰峦蓊郁,岩洞幽深,泉石秀异,登其巅尽一州之胜。又柳山,在州北二里,郡之主山也。旧名北山。宋雍熙中,柳开为守,尝筑室读书于此,因名。山之南又有凤凰山。○三华山,在州南三里。顶有三峰,形如华盖,湘江绕出其背。《志》云:州东一里有隆城山,有古颓垣如城堑状。又钵盂山,在城东北隅。山形完整,正统中改名曰完山。

覆釜山州西八十二里,跨湖广新宁县界。峭险峻绝,凌逼霄汉,一名朝山。有七十二峰,其名者曰大、小覆釜,峰顶皆有石如覆釜,岩壑泉石层叠环绕。又州西四十里有屋柱岭,山脉与覆釜相接,高耸迥出天表。○文山,在州北五十里,洮水出其下。又黄华山,在州东北八十里。《郡国志》以为黄山横亘如榜,一名猎山。《志》云:州南二十里又有笔架山,以三山秀拔而名。

狮子岩州西四里。即湘山之支峰也。石径窄狭,中高广,可容数百人。又西十里有龙隐岩,一名龙云岩,岩室虚敞,地名石燕冈。○龙岩,在州北十五里,虚明深窈,有飞泉百余丈,萦纡如练,一名漱玉岩。

○湘水州城南一里。自兴安县海阳山北流,合越城峤水,至州境,挟洮、灌二水入湖广东安县界。详湖广大川湘水。洮水州西十里。源出文山。《志》云:山下出泉,喷激有声,因名。《水经注》:洮水出洮阳县西南,东流径其县南,又东注于湘水。汉高祖十二年,英布军败走江南,高祖令别将追破布军于洮水南北。旧说以为此洮水,或以为今江南溧阳县之洮湖也。

灌水在州南二里,地名小村口。源出平乐府贺县界,东北流经灌阳县境,入州界。州西五里又有罗水,出西境罗氏山,东流经州南。俱入于湘水。《志》云:州东北门曰合江门,其对岸有山巍然,名钵盂山,即罗、灌二水入湘处。○宜湘水,在州西北九十里。群山之水皆汇于此,东流三十里入湘水。又钟乐水,出州西百里之钟石山,东流六十里入湘水。

○黄沙关州东北七十五里。道出永州府,关下有黄沙渡。又寨墟关,在州西北,道出宝庆府,关下有寨墟渡。旧皆有兵戍守。

香烟寨在州西北。《志》云:州境又有禄塘、长乌、羊γ、硖石、磨石、获源等寨,俱宋置,以防蛮寇。○延洞寨,在州西。《宋史》:全州西有延洞蛮粟氏,聚族居此,常抄劫民口粮畜。雍熙三年,柳开知全州,悉降之。或谓之西溪洞,又谓之西延六峒蛮。明弘治中,此地亦为盗薮。《州志》:州西百里有西延巡司,元至元中设,寻废。明洪武六年复置,即故延洞地也。

板山堡州西南七十里。又西南十五里有洮水堡。《志》云:城南六十里有里山堡,西南九十里有鲁塘堡,南五十里有石塘堡,八十里有莲塘堡,西四十五里有源口堡,北八十里有山口堡,西六十里有白塘堡,北六十五里有镇湘堡,南四十五里有罗口堡。俱有额军戍守。

柳浦镇州北七十里。有巡司,洪武三十年置。又建安巡司,在州西南六十里,洪武三十年置。《舆程记》:州西南九十里为建安驿,又百三十里为兴安县之白云驿,又柳浦驿在州东北六十里,又东北九十里为湖广东安县之石溪驿。○城南驿,旧在州南,洪武二年迁置于广山下,去旧驿十里。正统中,改置于城北朝京门外之江次。又山角驿,旧在州东,洪武四年置,嘉靖六年移置于黄沙渡,或谓之洮阳驿。又有山枣驿,在州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北三里又有递运所,洪武十四年置。

灌阳县州南九十里。东南至湖广永宁县百二十里,南至平乐府恭城县百十里。汉零陵县地。后汉建安中,孙氏析置观阳县,以观水为名,仍属零陵郡。晋以后因之。梁、陈间,讹曰灌阳。隋开皇十年,废入湘源县。大业末,萧铣复置。唐武德七年废。上元二年,荆南节度使吕复奏置,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中,湖南改属全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八里。

○灌阳旧城《志》云:在今治西二十里雀儿山下。县本治此,隋初改建今治。

○峡山县北五里。夹江峙岸,高耸蔽日,形似三峡。县有沙罗、马渡、龙川、盐川之水,咸汇于此,东北流入于湘水。○抱子山,在县北五十里,山势重叠如褓抱然。其相接者曰七星山,上有犁陂洞。《志》云:县西百里有海山,以四围涵水而名。其相近者曰风吹罗带山。

通真岩县西二里。一名灵岩。又西八里曰仙源洞,洞旁有大源塘。又西七里曰九龙岩,中有沙河,流通别涧,石藤凡九,盘曲如龙,因名。其水流入灌水。○打鼓洞,在县西四十里。《水经注》观阳县东有裴岩,下有石鼓,形如覆船,叩之清响远彻,即此洞矣。

○灌水县南九十里。北流至州境入湘水。《水经注》观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,西北流径观阳县西,又西北流注湘水,谓之观口,是也。

峡水在县东北五十里。源出县北七星抱子诸山,西南流经峡山,因名。其间有大龙、大埠、三贵诸滩,又南入于灌水。又小富水,在县北六十里,源出县北之旗岭山,流经昭义关西南,至瓦江口入灌水。○龙川水,在县西北。自兴安县流入界,又有盐川水、烈溪源水会流而入于灌水。

小河源水县东北五十里。县东又有钟山水,自湖广道州流入境,注于灌水。又大溪源水,在县西南六十里。县西南二十里又有安乐源水,十七里有市溪水,十五里有黑石源水,县南又有吴川水,东北十里有飞江水。俱自湖广永明县流入境,下流注于灌水。○昭义关县东六十里。旧有昭义驿,亦置于此。今县北百里为昭义公馆,盖仍旧名也。又永泰驿,旧在县东七十五里,今废。○吉宁寨,在县西八十里,宋置。今县南四十里有吉宁巡司。又洮水、灌水二寨,亦宋置。《志》云:县境又有崇顺里巡司。

狮子堡在县西二十里。又县南五十里有三峰堡,县西六十里有新安堡,东六十里有栗木底堡。俱有额军戍守。《志》云:县北六十里有月冈公馆,又有昭义官渡,又北十里为白水渡。

永宁州府西一百五十里。西南至柳州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界二百三十里。

春秋时楚地。汉属零陵郡。三国吴为始安郡地。晋以后因之。唐属桂州。宋属静江府。元属静江路。明初属桂林府,弘治初没于犭蛮。隆庆四年开复,明年改置永宁州编户十里,领县二。今仍旧。州山川险隘,土田丰腴,控御犭獞,实为重地。

○古田废县今州治。汉始安县地。唐为恭化县地。乾宁二年,析置古县,仍属桂州。五代因之。宋仍曰古县。明洪武十四年,改为古田县,后没于蛮。隆庆中改置今州,以县并入焉。《城邑考》:古县置于今城南三十里,四山环抱。明初,移治于今州南八里。成化十八年,改今治。旧有土城,是年始以石。隆庆六年,增拓西南二面。万历三年、九年,屡经修拓。有门四,城周四里有奇。

恭化废县在州东。唐武德四年置,曰纯化,属桂州。永贞初,改曰恭化,避宪宗讳也。五代梁开平元年,湖南奏改曰归化县。后唐同光初,复曰恭化。宋因之,后并入古县及临桂县。

○宝盖山州北一里。州之主山也,黄源水出焉。又州东北三里有银瓶山,高耸秀拔,为群山之冠,甚险峻,旁有清泉。州南三里曰会仙山,州西南八里曰天柱山,亦皆秀耸。

都狼山州北六十里。亦曰都狼岭。唐末黄巢寇岭南,溪峒蛮应之,逼桂州城,守将于向引兵与贼战于都狼山,连挫其锋,逐利深入,大战于洛阳坡,后兵不继,日且暮,引还,道卒。贼遂陷桂管。《志》云:州北二十里有三隘岭,与都狼俱称天险,近时凿为坦道,建公馆于其上。○天村山,在州西南百里。巅有田,居民耕种成村,因名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四十五里有马鞍山,以形似名。州南四十五里又有凤凰山,甚陡峻。又南五十里为潮水山。俱贼巢所据也。穿岩州西南二十五里。穿成复道,如覆厦屋,坦长二十余丈,人马通行其中。今有穿岩营。又铜掌岩,在州南六十里,宽敞容数百人。○虎踞岩,在州东南二里,本名老虎岩。相接者为金竺岩,一名狮子岩。又州西五里曰将军岩。皆有泉石之胜。○大长江州北五十里。源出都狼山之大长泉,一名济泉,东南流入永福县界,名太和江,下流合于漓江。又东江,在州城东,上流合四源之水,渟泓并注,下流入永福县界合太和江。○黄源水,在州西,流经永福县界,合太和江入于漓江。

○富禄镇在州西南七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又州西南百二十里有常安镇巡司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五十里又有桐木镇巡司。皆控扼蛮险处。○凤凰营,在州南三十里。又州西三十里为莲塘营,北十里为安息营。皆置兵处。

牛河营州北二十五里。其东五十里为三隘营。皆獞贼屯据处也。弘治五年,官兵讨古田贼覃万贤等,至三隘,为贼所袭,官兵大败。隆庆三年,总兵俞大猷讨古田叛獞,先遣兵分屯牛河、三隘以扼要害。大猷寻至古田,分军齐进,连破东山、凤凰、大岩、涧水、渌里、古城数十巢,贼溃奔潮水巢,据诸岭。大猷合军击之,贼守险力拒,乃阳分兵击马浪诸巢,而乘雨夜,出不意袭破之,既而马浪诸巢亦下。复分兵击碎江、金宝顶、凉境、天井、理定、南乡诸贼,悉破之。诸巢皆在州境,及永福、阳朔等县界。《志》云:今州北二十里有牛河渡。○小荡营,在州北三十五里。又北十里为兴隆营,公馆置焉。又北十里为大长江营,又十里至都狼堡。自州达会城,往来通道也。

永福县州东南七十里。东北至府城百里,东至阳朔县七十里,西南至柳州府洛容县二百二十里。本始安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永福县,属桂州。宋、元仍旧。明初亦属桂林府,隆庆五年改今属。编户十二里。

○理定废县县西南六十里。本始安地。梁置兴安县,并置梁化郡治焉。陈因之。隋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,并废兴安县入始安县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属桂州。至德二载,更名理定,仍属桂州。宋、元因之。明正统五年,省入永福县。今为理定堡。《志》云:故理定县,在今县东南四十里。宋迁治上清音驿,在今县西北。元又移治上横塘驿,即今堡也。嘉靖二十二年,筑城一里有奇,置戍于此。○宣风废县,在县南,唐武德四年置,贞观十二年省入理定县。○凤巢山在县治北。本名华盖山。隋大业二年,有双凤来巢,宋建隆间复至,因名。山顶有玉液池。嘉靖二十七年,于山畔筑土墙一带,周百余丈,护蔽北城。○永福山,在县南五里,县因以名。山后有白马山,亦曰莲花山,以数峰丛立,形类莲花也。又金山,在县西南五里,下有金潭。《志》云:县西五里有登云山,西北五里有茅汇山,皆高峻。

兰麻山县西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:从府至柳州,路经此山,过溪百余里,方至平路。山中有毒,循溪水而行,有伏流,有平流,峭绝险隘,更无别路。魏《峤南琐记》云:自理定西行,麻兰、乌沙诸岭险绝刺天,路极逼仄。每遇岭则直上,至绝顶乃下,下抵涧水乃已,渡涧水,又复上,如此者三四程。诸岭每遇狭处,谓之隘子,必有大小石子一堆,意必戍士积之,以备他虞。土人云:行人过隘子,必携石置之,谓之增脚力。其溪水一名下漏水。或讹为麻兰山,又讹为兰蛮山。○太和山,在县南六十里废理定城后,崖谷盘纡,峰峦幽峻,太和江经其西南麓。

独秀山县东南三十里。旁无陵阜,亭亭独峙,高百余丈。又神山,在县东北三十五里。山顶有池,水常不竭。一名罗秀山。其北又有灵寿山。○东岭,在县东二里,形如屏障,下有泉。

○太和江在县西南。其上流即永宁州大长江也,经太和山下,因名。太和江东流入漓江。《志》云:兰麻山之水流为下漏川,其西北有木皮江出州界,北有丹竹江出下边山,俱流注焉,经废理定县西南入太和江。又平乐府修仁县界有古磉江,荔浦县界有石流江,互相灌委,合太和江以注漓水。

白石水县东四十五里。诸山溪水所汇也。。《志》云:县南有大融水,县东三十里有长宁水,俱流合白石水。又铜鼓水,在县东六十里,即白石水下流也。昔人于此凿渠以通漓江。《峤南琐记》云:灵渠自北而南三十二陡。又由漓通铜鼓水,自东而西入永福六陡,六陡冬月水消,则涸绝不行。○银洞水,在县西十五里。有二源,一出石城隘,一出茶山,并流为银洞水,东至城西谓之西江,有西江渡,下流入长宁水。

永福水在县西南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城下有金山潭,众水会同,金山逆塞,澄汇六七里,永福水由此分流曲折群川中,夺流而西南出,入柳州府洛容县境,为洛清江之上源。

○永福堡在县西。有城戍守。○三里驿,在县城东。《舆程记》:县西南三十五里有兰麻驿,又二十五里为横塘驿。《志》云:县有兰麻镇、桐古市二巡司。

义宁县州东北百里。东南至府城八十里。唐灵川县地。石晋天福八年,湖南置义宁镇,寻升为县,属桂州。开运初,改属溥州。宋开宝五年废,后复置,仍属桂州。明因之,隆庆四年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三里,编户十三里。

○广明废县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唐末湖南奏置,属桂州。五代晋开运三年,改属溥州。南汉因之。宋废。

○灵鹫山县西南十五里。峭拔高峻,瀑布悬流。又边隘山,在县西三十里,丹崖千仞,青壁万重,状如列戟,环拱县治。○智慧山,在县西北二十里,万山中突出,蜿蜒秀丽,下有水曰智慧江,流入义江。

○义江县北七十里。源出县北之丁岭,流至苏桥分为二:一入永福县永福江,一历铜鼓墟东流,合相思水入于漓江。中有义江洲,一名浮洲,上建塔寺,有一水自县西北流经浮洲合于义江,谓之塔背江。苏桥,即临桂县之苏桥驿也。

桑江县北八十里。南流合智慧水入义江。县东又有石壕江,亦流入于义江。○山末江,在县西南,下流入永福江。○杨梅关县东十五里。又县北八十里有桑江口巡司。○白面寨,在县西,为诸蛮啸聚处。县境又有石门堡。附见:桂林中卫在府城内。洪武八年建桂林左卫,十二年改为中卫。又桂林右卫,亦在府城内,与左卫同建。又广西护卫,亦在府城内,洪武五年为静江王府置。全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。洪武元年建。又灌阳守御千户所,在县治东,洪武二十八年建。○古田守御千户所,在永宁州西,隆庆五年建。◇平乐府东至广东连州六百二十里,东南至梧州府三百九十里,西北至桂林府百九十里,北至湖广永州府六百三十里,东北至湖广道州三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,至江南江宁府四千四百六十里,至京师七千六百四十二里。

古百越地。秦属桂林郡。汉属苍梧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属始安郡。晋因之。宋属始建国。齐仍属始安郡。梁、陈因之。隋属桂州,大业初亦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始置乐州,贞观八年改为昭州,天宝初曰平乐郡,乾元初复曰昭州。唐末,属于湖南。五代汉乾三年,为南汉所有。宋仍曰昭州亦曰平乐郡。元初因之,大德中改为平乐府。明因之,领州一、县七。今仍旧。

府屏蔽湖湘,噤喉岭表,而府江环带。自桂入梧数百里间,溪峒林樾,所在多有,犭人盘据其中。一或不靖,祸生肘腋矣苏曰:府摄桂、梧、浔、柳间,西北界楚,东邻东粤,而府江天险,实两粤门户也。嘉靖以后,芟夷而蕴崇之,刊山通道,展为周行,重江上下,可以帖席。且境壤辽阔,山田仰泉,不甚作苦,鱼盐粗给,称小康焉。旧《志》云:自静江至梧,滩泷三百六十所,至昭而中分。自昭上至静,险恶尚少;自昭下至梧,则两岸悬崖,中多碎石,滩水湍急。郡盖府江之门户而桂、梧之腰膂也万历三十五年,郡守陈启孙始凿平崖石,行旅称便。又贺县,故贺州也,介郴、道、连、邵数州间,为两粤冲要。宋潘美伐南汉,则拔贺州。岳武穆破群盗,亦从事贺州。其地据岭环江,犬牙盘错,实关隔之所矣。

平乐县附郭。汉为荔浦县地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始置平乐县,属始安郡。晋以后因之。唐武德四年置乐州治焉。后为昭州治。今编户六里。○平乐城府西南三里。县旧治此,亦名乐州城。《郡志》:唐初置乐州,治荔浦江口。武德八年徙治此。《城邑考》:唐武德中,刺史汪齐贤筑乐州城,即是城也。宋治平元年,州守汪齐改筑今城。乾道元年,太守葛永庆复修治之,以寇警,议凿后山为濠,不果。元初,城毁。至正中,以郡累被寇患,乃复筑治。明洪武十三年,增设守御千户所。是年,营筑新城,东跨山巅,南瞰大江,皆以砖石。弘治七年,守臣俞玉复凿后山为堑,以御寇。正德十四年,增葺。嘉靖十六年大水,城西南两隅圮,寻修治。万历二十九年及三十七年相继营缮,称为完固。城东面无门,有门三,城周三里有奇。沙亭废县府东南十五里。唐武德四年置,属乐州。贞观七年,省入平乐县。《郡志》云贞观八年置,误也。其故址今为走马坪。○永平废县,《志》云:在府东北历塘村。《唐书》永平县,本属藤州,贞观以后改隶昭州。按:隋改夫宁为永平,为藤州治,唐又改县为镡津,即今梧州府之藤县,去府绝远。盖唐改废藤州之永平县,而增置永平县属昭州,非即故县也。五代时,仍属昭州。宋开宝五年废。又废孤州,《通志》:在府东南四十里,即唐之古州,天册万岁元年所筑,寻废。其相近有昆仑城。皆未知所据。

○昭山在城西漓、乐二水合流处。有巨石屹立水中,方正如印,一名印山。又凤凰山,在城东,城跨其上。又东里许曰东山,《志》云:府东二里有昭潭冈,一名昭潭洞,漓、乐二水汇而为潭,冈在其北。今昭潭亦曰昭冈潭。杜佑曰:长沙郡名潭州,以昭潭为名;此曰昭州,以冈为名也。潭南岸又有南山,山半为双峰岩。《郡志》:南山在府南二里。○五马山,在城南府江南岸,突起五峰,中一峰高耸端圆,与郡治相对。又南四里曰挂榜山。《志》云:府北五里有龟山,一名龟头岩。其南二里曰仙宫岭,宋邹浩谪官时僦居处也。又北山,在府城北。《通志》云:在府北十五里。

萦山府东南十里。山势萦回九折,上有九峰,曰高崖、羊栏、月岩、兜鍪、马鞍、跨镫、石旗、石剑、丫髻,险不可陟。其相近者有眉山,峰峦秀耸,宛如眉黛。《志》云:眉山在府东南九里。又有白云岩,在府东十里,丛林蓊郁,洞门翼然,有古藤盘绕之,其中寥廓,盛夏常寒。○华盖山,在府西十里,一名火焰山,以山峰尖耸而名。又密山,在府北十里,数峰回合,环绕郡治。

云山府东南四十里。九峰四垂如云。又诞山,在府东北八十里,有三峰皆峻拔。其相近者又有圣山,巍峨插天,绝顶高平。又有穿山,三峰并列,半壁开一窍,可通往来。○四十里山,在府东北龙平巡司南十里。周四十余里,因名。为富、贺往来要路,近设三堡,以为戍守。又鲁溪山,亦在县东北界,高数百丈,环跨平、恭、富、贺及湖广永明县界,上有塘,方广数亩,俗呼分水塘。

天门岭在府东,与贺县接界。上有石门,故名。又龙岳峰,在府东北五里,一名龙跃峰,考涧水出焉,幽远屈曲,流至城东二里会于昭冈潭。○端山岩,在府东,有四岩相连,遇乱,村民每避居于此。又罗山岩,在府东北八十里,水环岩外,乘筏而入,有幽径可达山巅,地坦衍,可望四远,亦村民避寇处。

龙门峡府东南百余里府江中。今名松林峡。冬月水小,极险恶。稍东南为龙头矶,矶下二里为鼓锣峡,有石如鼓锣,水涸则平,水涨则凶恶,回γ漩转,舟不敢行。今皆开凿,渐为坦道。一云龙头矶在府南三十里。

○漓江府城南。自桂林府阳朔县东南流,历鳜鱼、滑石诸滩,至府西北十余里,又东南至府西五里,经更鼓滩,绕城西南而东出,会乐川水,又南经诸滩峡间入梧州府境。《志》云:漓江入府界,远近群川,参差环汇,夹江两岸皆高山盘束,朦胧阴翳,长六七百里,谓之府江。犭獞往往窟穴于此,与大藤叛犭相应响。嘉靖中,田汝成议曰:藤峡、府江相表里,然治藤峡宜速,而府江宜缓。盖藤峡前阻重江,后临大野,面势虽迂,犹可逻遏,所虑者东奔耳。其南紫荆,北罗运,各有间道可以夹攻,扼此一隅,三面迫蹙,贼安所遁?故曰宜速。府江则上起阳朔,下抵苍梧,辽绕五百余里,万山参错,曲径盘纡,茂林深箐,蒙茸绊结,必屯兵聚粮于恭城、平乐、怀集、贺县、修仁、荔浦、永安五屯及茶力二山之间,熟其饷道,探其险易,扰其耕耘,然后可以择利便,相机宜,一举灭之。若欲于旬日之间悬军深入,贼必漫走山谷,莫可究诘。故曰宜缓。此治府江之大略也。《经略志》:府江东岸有葛家、石狗等冲,接恭城之站面;西岸有桐亮、铜镜等冲,接荔浦之三峒,山势陡绝,道里辽阔,守御不易。乐川水府北五里。源出湖广道州西南,流经恭城县,南流入境。又南经此缘城而西,又东南折以入于漓江。《志》云:乐水,源出富川上乡,越恭城县至郡城下,汇于漓水。二水会处蓄而为潭,渊深莫测,谓之昭潭,亦名回龙潭。今城西川中有滩曰虎埠滩,自昭潭而下有韭菜、三门等滩,在城东五六里间,皆川流险峻处也。○诞山江,在府东。源出诞山,西流至虎埠滩入乐川水。

鲁溪江在府东。源出鲁溪山之分水塘,流经平乐县东乡曰鲁溪江,出龙平巡司曰涝源江,出恭城曰上平江,出富川曰白藁江,又分流入贺县、永明等县境,灌溉之利甚溥。○沙江,在府东,源出四十里山,西流入鲁溪江,至榕津与诞山江合流而入乐川水。

荔水府西四十里。自修仁县流经荔浦县,又东北流入界,至府西七里曰荔浦江口,入于漓。《志》云:府西南有湖塘江,源出永安州,流经荔浦江口,合修荔诸水入于漓江。○周塘,在平乐县之东乡里,积水灌田,四时不涸。又木良塘,在府城北仙宫岭下,广数十亩,亦有灌溉之利。

○南关在府城东南昭潭冈下。又城北有北关。《志》云:府东南有开建寨。宋潘美讨南汉,克贺州,进次昭州,破开建寨,昭州刺史田行稠遁去,遂下昭州,是也。又白田镇,在府东南。宋皇四年,侬智高围广州,不克,引还,大将张忠邀击之于白田,败没,智高遂陷昭州。

广运堡在府江东岸,北距府城六十里。即广运驿也。弘治中,以寇患,筑城于此,为守御之备。正德三年,城始就,为门一。又足滩堡,在府江东岸,距府城九十里。正德二年,置城于此,有门三,寻圮。万历三十年,复修筑。又水营,在府东百八十里。万历二年,筑城置戍,有门二。三城周皆不及一里。○团山堡,在府东十五里。其地有团山,因名。又鸡冠堡,在府西三十里。《里道记》:自堡西二十里至延宾江,江滨有下峒城,又二十五里即荔浦县也。又甑滩堡,在府南百三十里,与昭平县分界。

大犭冲在府江西岸。西至荔浦县四十里,为分界处。犭獞恒出没于此,因名。向设兵戍守。又田冲寨,亦在府江西岸,为要害处。万历中置戍。○榕津渡,在府东四十里,有榕津巡司。《志》云:榕津接富川、贺县界,为往来之要隘。又密山渡,在府北十五里;鸬鹚渡,在府北四十里,皆乐川津要处。

昭潭驿在府城西。驿之东为递运所。《舆程记》:昭潭驿西北八十里为桂林府阳朔县之古祚驿,其南九十里为龙门驿,往来所经之道也。○白面村,在府北四十里,接阳朔县界。《郡志》府治本汉荔浦县之白面村,似未可据。

恭城县府东北百里。北至全州灌阳县百十里。本平乐县地。隋末,萧铣始析置恭城县。唐因之,属昭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一里。

○恭城旧城在县北。《宋志》:太平兴国初,徙县治于北乡龙渚市景,定五年复故。

○凤凰山县东三里。两峰开豁,中峰昂耸,如凤飞翔,县城旧在山下,成化十三年迁今治,地名黄牛冈。又东为五马山,有五峰亭立。又东里许为金芝岩,石室高朗。○燕子山,在县南一里,外峻,中稍宽,顶平,有石岩如燕窠然。其相近者曰狮子山。《志》云:县南二十里为三台山,有三峰叠翠。

银殿山县东北八十里。常有白云覆其上,望之如宫阙。《元和志》谓之银帐山。有钟乳穴十二。又天梯山,在县东,内宽平,四面峭壁,无路可陟。○穿岩,在县西十五里。岩深邃,有溪从中出,通舟楫,一名太极岩。又龙岩,在县东,中宽平,状如殿宇。○乐川在县西。自道州流入境,经县南入平乐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北七十里有平川江,南流合乐川,有平乐溪之名。东南六十里有南平江,其上源为白水、淘江,西流合于乐川。又西水江,源出县西北二十里之黄山,南入平乐县界合乐川。又上平江,源出全州灌阳县界,经银殿山,过镇峡关,东入乐川。○葛家溪,在县南。源出县东之北洞,西流入乐川。又高桥溪,出县西高堆岭,东流合西水江。县东又有官潭,出湖广永明县,南流九十里过县前,西合于乐川。○镇峡关县北六十里。俗名龙虎关。与湖广永明县接界,临江倚山,称为要害。盖即永明县南之荆峡镇山也。又镇峡寨,在县东北八十里,置巡司戍守。○沙子铺,在县西南四十里,又四十里而达于府城。又复圣岭铺,在县东北四十里,即灌阳县界。

站面寨在县东南。其北有淘江寨。《志》云:县有势江,源离县最近,叛犭横恶,与站面、淘江相匹。又县东北有黄泥、清水、赤口、毛塘等冲,皆距县百里,人迹罕至,为逋逃渊薮。又县北乡有燕子岭,在乐川东,与富、昭之花山、白冒等犭时有出没之虑。万历中,始渐驯伏。

富川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。东至广东连州二百五十五里,东北至湖广江华县百三十里,北至永明县百四十里。汉置富川县,属苍梧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属临贺郡。晋以后因之。隋初,属贺州。大业初,州废,改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仍属贺州。天宝初,改为富水县,寻复故。宋因之。明洪武九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四里,编户二里。○富川故城在县西南钟山下。《志》云:汉元鼎四年,析临贺钟山地置富川县,后皆因之。明初,县仍旧治,而移钟山千户所于霭石山南,相距七十里。洪武十八年,征南将军韩观奏请筑城,迁县于今治,千户所附焉。万历三十七年,复因故址修筑,并浚濠为固。

冯乘废县县东七十里。汉置县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属临贺郡。晋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属永州。唐复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,废入富川县。《志》云:冯乘废县,南去今贺县一百二十里,地名灵亭乡。亦见湖广江华县。

○霭石山县北一里。山高耸,四时尝有烟霭冒于峰顶,因名。又北一里曰兴云山,以云兴而雨至也。○朝冠山,在县东一里。其相接者曰马鞍山,马鞍之南为凤凰山,其下有云梯岭。《志》云:县西三里为屏山,以形如屏障也。其东一里曰独秀岩。又龙头山,在县南五里。

石门山县东三十里。四围峭壁,有门仅容一人,其中平原旷野,居民百余家。又东二十里曰隐山,中有潜德岩。又东十里曰通山,其洞曰祥云洞。《志》云:县东九十里有东山,多乔林。又有穿山,在县东十里,上为仙岩,泉石甚胜。○峡头山,在县南三十里。又有峡口山,在县西九十里,亦曰峡头。皆以两山夹川而名也。钟山县西南七十里。富川县旧置于此。上有石,叩之如钟,因名。今边蓬寨巡司置于此。又白云山,在县西南百二十里,旁有丹灶山,下有灶溪水,《道书》所云丹霞福地也。○龙溪山,在县北五十里,下有龙溪。其相近者有郎山,中有穿石岩。又秦山,旧《经》云:在县北百八十里,高二千余丈,北连湖广道州境。《荆州记》:吴孙权时,此山夜雷暴震开,为峒者凡六。

萌渚峤县东北百二十里,与湖广江华县接界。即贺县之临贺岭也。详附见名山越城岭。○长标岭,在县北六十五里。相传李靖讨萧铣,收岭南地,尝驻师植标于此。又斜岭,在县东南九十里,南至贺县五十里,分界处也。《志》云:县北二十里有秀峰,平地突起,凡数十仞。

○富江在县东。源出县北四十里之桃母岩,一名灵溪,水南流合于贺水,县以此名。又卢溪江,在县南,源出县西十里黑石源,东流入富江。又西沟水,源出县西屏山,亦经县南入富江。又县西三里有白源水,县南五里有碧溪,俱流汇于富江。

澫源县北二十里。其水北流,下九疑,入潇江。○秀溪,在县西八十里。一名秀峰涧,以出秀峰山也。又县西百里地名沙坪,白藁涧出焉。其水俱南流入于漓水。《岭外录》:白藁涧水下流经白霞寨,又西南流入于漓江,亦谓之沙江。

○荔平关在县东。《汉志》荔浦县有荔平关,疑旧时境相错也。《唐志》冯乘县有荔平关。○马坪堡,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县境有内八源等十五巢,马坪堡为防守要地。

钟山镇在县西南钟山下。故县治也。县东徙,因置镇于此。旧有土城,寻圮。正德二年重筑,十四年易以砖石。周不及二里,有门三,建公馆、军堡。又寨下市巡司,亦置于此,为往来通道。城外有钟山渡。《里道记》:镇南至贺县八十里。○白霞寨,在县西南百二十里,有巡司,司前有白霞渡。《舆程记》:白霞渡东至钟山镇四十里,西至沙江渡三十里,又西三十里达平乐县之榕津渡。又珊瑚寨,在县西南。《志》云:寨南至昭平县百六十里,为分界处。

贺县府东二百八十里。东至广东连山县百五十里,南至广东开建县百八十里,北至湖广江华县百六十里。汉临贺县,属苍梧郡。后汉因之。三国吴置临贺郡,治此。晋因之。宋初亦曰临贺郡,明帝泰始二年,改为临庆国。齐复为临贺郡。梁、陈因之。隋初,改为贺州。大业初州废,县属始安郡,寻并入富川县。唐初,复置临贺县,为贺州治。天宝初亦曰临贺郡,乾元初仍曰贺州。宋因之,亦曰临贺郡。元仍为贺州。明初,以临贺县省入州。洪武四年,改州为县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编户六里。

○临贺废县今县治。汉置。孙吴以后,州郡皆治此。裴氏《记》:自九疑而南,崇山峻岭,高排霄汉,绵亘数百里,山清水秀,皆为贺境。是也。唐、宋时,皆为岭口要路。明初,州始废。《城邑考》:县旧有土城,宋德二年易以石。元初毁天下城池,此城仅存。明洪武二十九年,以形家言,闭塞西门,止存东南二门。嘉靖十一年重修,增筑月城。十四年大水,又复营葺,仍开西门。万历初城圮,三十五年增修,即今城也。

封阳废县县东南百里。汉县,属苍梧郡。孙吴以后属临贺郡。隋初属封州,大业初属苍梧郡。唐贞观元年省,九年复置,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,省入临贺县。又荡山废县,在县南。梁置,并置乐梁郡治焉。陈因之。隋初废郡,大业初并废县入富川。唐天宝中,复置荡山县,属贺州。宋开宝四年废。又绥越废县,旧《志》在荡山县南百里,亦梁置,隋省入富川。○桂岭废县,在县东北。吴置建兴县,属临贺郡。晋太康初,改曰兴安,仍属临贺郡。宋、齐因之。隋初属贺州,寻属连州。开皇十八年,改曰桂岭县。唐还属贺州。宋因之。元末废。

○浮山县东十里。挺出江中,障县水口。一名玉印山。○丹甑山,在县西十里,高千余丈,时有云气上浮,泉流不竭,注为池,名曰仙池。《志》云:山本名幽山,唐李为守,更曰丹甑,宋守邓壁又更名瑞云。今亦曰甑山。又玉泉山,在县西北十里,其泉皎洁,与仙池之水俱流入于橘江。

橘山县东北二十五里。上有七十二峰,攒奇竞秀,其中多橘,故名。《唐志》山有铜冶,又尝产银。宋置太平银场,今皆废。○五指山,在县南八十里。其相近者又有幞头、聂峰诸山。又海螺山,在县南十里,有泉清彻下垂,一名滴水岩,亦曰天堂岭。

临贺岭县东北二百里。一名萌渚峤,亦曰桂岭。《志》云:唐置桂岭县于岭下。县有朝冈、程冈,即桂岭之支陇也。详附见前越城岭。

○贺江在县城东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县界石龙山,东南流经城东,合临水。弘治中,建浮桥于上,以榷商旅之税。又东流合于橘江,至广东封川县合于西江。宋初,潘美破贺州,声言顺流取广州,南汉使其将潘崇彻屯贺江以备之,即此。○临水,在县东南一里。源出桂岭,亦谓之桂岭江,南流至此合于贺江,临贺之名以此。又橘江,在县东五里,源出橘山,南流合于贺江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八里有龙门滩,贺江合群流经此,水深百寻,湍流涌激,拟于河津之龙门,亦谓之龙溪。沸水泉县西二十里。泉涌如沸,灌溉之利甚博。又县南十五里有七分水井,其泉平地涌出,四时不涸,灌田亦甚广。

○芳林镇在县东北。宋初,潘美等伐南汉,兵至芳林,进围贺州,是也。今县有芳林铺及芳林渡。○南乡镇,在县南百余里。宋潘美围贺州,南汉将伍彦桑趋援,潘美潜以奇兵伏南乡岸,彦桑至,伏兵起,遂擒斩之。南乡即今信都乡,今有巡司戍守。

石牛营县西南百里。万历八年,筑土城于此,置兵戍守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有黄峒寨,叛犭巢穴也。嘉靖末作乱,抚臣张岳讨平之。或曰:黄峒即修仁县之黄峒山。

里松峒在县东北。其地有锡矿七处,万历初以税使开采,聚徒基祸,寻复封闭。附峒豪强私擅其利,时有攘夺之衅。今置里松土巡司。又沙田土巡司,在县北。○大宁峒,在县东。其地有南乡六冲连接湖广、广东,地遥山峻,易生戎心,防闲不易。今有大宁土巡司。

荔浦县府西七十五里。北至桂林府阳朔县百二十里。汉县,属苍梧郡。三国吴属始安郡。晋以后因之。隋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荔州治焉。贞观十三年,州废,县仍属桂州。宋因之。明弘治四年,改今属。城周不及二里,编户五里。○崇仁废县在县西南。唐武德四年,置属荔州,州废,改属桂州,寻废。又永宁废县,在县西北五十里,本阳朔县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永丰县,属桂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丰水。五代梁时,湖南奏改永宁县,仍属桂州。宋因之。熙宁四年,废为镇。元初复故。元初省入荔浦县。《通志》县南四十里有荔州故城,西二十里有澄河县故城,未知所据。

○龙颈山县北一里。又城西一里曰望高岭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五里有鹅翎山,岩壑相承,虚明变幻。山下有鹅翎岩,宋时尝改为鹅英山。又圣山,在县南一里,上有岩,云合则雨。

镆铘山县北四十里。险峻如刃,昔人置关其上,土人谓之界牌峡。或以为即汉之荔平关。○日鬃岭,在县东四十里,亦曰鸡冠岭。其相对者曰铜鼓岭,亦曰火焰山,或曰即古之方山,高数千仞。《方舆纪》:方山对九嶷,高下相类。又有天门岩,在县东南,一名太极岩,其中又有拱辰、广寒诸岩,云壑深邃,游历难尽。

○荔江在县南。《志》云:桂林府永福县南境有荔山,荔江出焉,东南流,经修仁县界,至县境,又东入平乐府境,合于漓江。《舆地记》:荔溪多桂,不生杂木。又山月江,在县北二十里钟山下。《志》云:源出县东北之南源,西南流入于荔江,一名沙月江。又丹竹江,出县东峰门寨,过县南九里独秀山,入于荔江。○镆铘关在镆铘山上。又华盖营,在县东,控扼山险,为犭獞出没之所。《经略志》:县南接府江,西通修仁,西北连永福之黄磊,北达阳朔之金宝顶,皆称阻隘,而东面尤险。华盖营镇压诸巢,最为重地。至若葫芦、夹板、富林、五墩等处,皆群贼渊薮,而龙肚、铜鼓之冲要,横木、界牌之险僻多岐,罗门、长峒之万转羊肠,南源、江带之阴阳反覆,旧恃龙头堡以扼其吭,修复不可不早也。

上中峒寨县东二十里。万历四年筑城置戍。又下峒寨,在县东北三十里,有城,万历十年筑。又峰门寨,在县东四十里,有城,万历四年筑。南源寨,在县东北三十里,有城,万历十年筑。《志》云:二寨为县境要隘,皆置土巡司于此。○白面堡,在县东。又县东南有乃乃堡。

修仁县府西南八十五里。南至象州百五十里,西至柳州府洛容县百五十里。汉荔浦县地。吴析置建陵县,属苍梧郡。晋因之。刘宋末改属始建国。齐曰建陵左县,仍属始安郡。梁置建陵郡治焉。隋废郡,县属桂州。唐初因之。贞观初置晏州于此,十二年州废,县仍属桂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修仁县。宋仍属桂州。熙宁四年,省入荔浦县。元丰初复置。元因之。明初属桂林府,弘治四年始改今属。城不及一里,编户二里。○修仁故城县西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洪武初,县治南隘口。永乐初,为贼所陷。景泰初,迁羁寨山。天顺中,复陷于贼。成化十五年,迁今治。旧为土城,成化十九年易以砖石。《郡志》故城在桂林府西南三百四十里,是也。

武龙废县在县西北。唐贞观初,置武龙县,属晏州,州废,县亦省入建陵县。○罗仁山县东一里。石崖险峻,稍南水绕其下,寇至,邑人以竹木架渡,可容四五百人。又松明山,在县北一里,山多松,人采之以代炬,因名。又横水山,在县西一里。越王山,在县西十里。又西五里为驼山,又西五里为修仁山,县因以名。○黄峒山,在县南二十里,山深险,贼巢也。又南十里为龙冈山。又有大峒山,在县南百里,山岭层叠,犭獞出没。《志》云:县南十里有榕山,其相近者为潭川山。

崇仁山县北五十里。高数百丈,云兴即雨,因名。亦曰崇仁岩。又苏山,在县北十里,亦高耸。○德峰山,在县西三十里,高出众山,可以望远。又县西南一里有象鼻岩,下临水际。

○荔江在县北。《志》云:源出废理定县界,流入境,有木稳、东坡、朝阳诸水悉流入焉,又东入荔浦县界。○驼水,在县西,源出驼山,流经县南。又县南三里有白石水,亦自县西流合焉。下流俱注于荔江。

○南隘关在县西南。亦曰南隘口,即旧县治也。县西又有西隘关。今皆废。《志》云:县境旧有丽壁市巡司,为戍守要害。○石墙隘,在县西南,向为犭獞门户。万历中,置官兵戍守于此,为石墙营。又太平堡,在县西南百里,亦戍守要地也。又莫廖堡,在县西百里。《里道记》:木廖西三十里,即柳州府洛容县之高天堡。《经略志》:县南境仁化、归化诸犭,皆顽梗;而归仁、吉祥、骆驼、小黄、安平诸里,其犭獞善恶相错;尤悍戾者,则金村、大峒、板木、毛村诸犭;至鸡笼、横祥等村,皆良犭也。

昭平县府南二百二十里。南至梧州府百六十里,东北至贺县二百五十里。汉临贺县地。萧梁置龙平县,兼置静州及梁寿诸郡于此。隋初,州郡俱废,县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静州治焉。贞观八年,改为富州。天宝初曰开江郡,乾元初复曰富州。宋开宝五年,州废,县属昭州。熙宁八年,改属梧州。元丰八年复故。宣和六年,改县曰昭平。淳熙六年,仍曰龙平县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八年,废入平乐县。万历四年,复置今县。城周一里有奇,编户三里。

○龙平旧城今县治。《志》云:梁析临贺县太平岭置县,为南静郡治。《隋志》:梁置静州及梁寿、静慰二郡于此。隋平陈,并废。杜佑曰:静州,陈所置也。刘句曰:梁置静州,兼置南静郡,寻改郡为龙平县。今以《隋志》为据。唐时州郡皆治此。宋州废,而县不改。明初,县仍治太平岭,在府江西岸,有城,旋废。成化中,置昭平堡,寻陷于寇。正德三年,迁堡城于府江东岸,置守备司。万历四年,置县。六年,于西岸旧址建城为治。八年,城圮,旋复补筑,即今城也。

豪静废县在县南百里。梁置县,兼置开江、武城二郡。陈改置逍遥郡。隋郡废,县属桂州。唐武德四年,属静州,寻属梧州。贞观十二年,废入苍梧县。○博劳废县,在县西南。梁置。隋属桂州,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,复置,属静州。又归化废县,在县西北。又安乐废县,在县西。隋平陈,置归化及安乐县。大业初,俱省入龙平。唐初,复置,俱属静州。九年,与博劳县同废。

马江废县在县东南。梁置开江县,属开江郡。隋初,郡废,县属桂州。大业初,并废县。唐初复置开江县,属静州,寻属梧州。武德九年,还属静州。长庆三年,改曰马江县,属富州。宋开宝四年废。又思勤废县,在县东北。唐乾元初置,属富州。宋开宝四年,亦废入龙平。

○棋盘山县南三里。以山顶方平而名。《志》云:县南二里有靖尉山,亦秀耸。唐开元中,恭城尉叶靖有道术,尝游此,因名。○五峰山,在县北五里,以五峰并峙也。又县北十五里曰雷霹山,五十里曰银盘山。又金田脑山,在县西八里。又县西二十里曰铜鼓山,峰峦岩壑,次第相望。

北陀山县东八十里。山高岭峻,登陟艰阻。山后有天池,一名峡口塘,石山对峙,潭水清彻,其源常涌不竭。旧为犭獞出没处。万历中筑城于天池之前,设兵防戍。《里道记》:北陀山有小路自峡口至大江口,计里一百五十,为滩六十有五。万历三十七年,郡守陈启孙开凿,遂为坦道。又叶山在县东四十里,木皮山在县东二十里,皆高峻。○天门山,在县东百四十里,有天门岭,接贺县界,上有石门插天。《志》云:县西四十五里有富玉山,亦高广,《图经》所云“东列天门,西环富玉”者也。

独山县北百二十里。亦曰独山岩。巍然特立,周围皆峭壁不可跻。其南一穴,深三十步,广二十六步,高千寻,可通山巅,寇起,居民缘梯而上,寇不敢犯。○五指山,在县东百八十里,中深广,入仅一线,仅容一人,扼之则万夫莫过。万历三年,昭平贼黎福庄等作乱,抚臣吴文华遣兵袭擒之,捣五指、白冒诸岩,贼党悉降。又珊瑚岭,在县东二百六十里,接广东开建县界。

○漓江在县城东。自平乐县南流,经此入梧州府界,沿江山箐深险,旧为盗贼出没之薮。《志》云:县西北十里有龙门峡,府江经其中,左有玉臼泉,亦流注于府江。

思勤江县东北百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县界丹霞洞,流经白藁涧,至思勤废县与韦峒浊水江合,又西南入于府江。○浊水江,亦在县东北。《志》云:源出富川之龙岩,至思勤废县合思勤江。又有富郡江,源出贺县界,流经马江废县,入府江。

归化江县西北八十里。源出永安州界仙回洞,流经废归化县,因名。东南流入于漓江。又明源水,出县西金田脑山,至县东北练漓堡入漓江。又上滩,在县南,源出县西南之盐洞,至县南百五十里黄京山入于漓江。

○韦峒营县东北九十里。万历七年筑城置戍。又北陀寨,在北陀山东南,旧为贼巢,万历二十八年收复,筑城戍守,城后即峡口塘。《郡志》云:北陀城,在县东南百三十里。○九冲营,在县东。其地倚山为险,犭獞常屯聚于此。万历中,设营戍守。

雷霹堡在县北雷霹山旁。又藤湾堡,在县东北。皆滨江控险,怪石狂澜,叛犭依阻其地。万历中,铲平之,置堡守御。《志》云:雷霹堡又北二十里,即平乐县界之甑滩堡。○石仁堡,在县南。其相近为东西两营。《志》云:县有上永、藤湾、明源、江口等村,诸犭獞环县四列,而东营、西营、石仁等堡为戍守要地。

龙门驿县南百二十里。《里道记》:县南门外有昭平驿,自驿而南四十里,地名福登,又四十里为上仰,又三十里至龙门驿,又三十里为沙冲,又三十里为{勒}竹公馆,接苍梧县界。又明源洞,在县西,亦犭獞窥伺处。

永安州府西南百六十里。南至梧州府二百七十里,西南至浔州府四百里,西至象州百六十六里。古百越地。汉属苍梧郡。隋属始安郡。唐初,属荔州。武德五年,析置南恭州。贞观八年,改为蒙州。天宝初曰蒙山郡。乾元初复故。宋初因之。熙宁五年,省入昭州。元属平乐府。明成化十三年,置永安州,属桂林府。弘治四年,改今属编户三里。今因之。州屏蔽昭、梧,控扼蛮左,界浔、漓二江之中,为形援要地。

○立山废县今州治。汉荔浦县地。隋置隋化县,属桂州。唐武德五年,改为立山县,南恭州治焉,寻为蒙州治。宋州废,县属昭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八年,省入平乐县。成化中,改为州治。《城邑考》:立山县旧无城,成化十三年置州,始营土城。万历二年,增筑。有门三,门外各有关,城周二里有奇。

纯义废县州南四十七里。唐武德五年,置属荔州,寻属南恭州。贞观六年,改属燕州,十年还属蒙州。永贞初,改曰正义县。宋熙宁五年,省入立山县。又东区废县,在州东北。唐武德五年,分立山县置,属荔州,寻属南恭州。贞观中,属燕州,十年还属蒙州。宋熙宁五年省。又岭政废县,在州北,唐武德五年置,贞观十二年省。《郡志》云:县西北三十里有常安废县,唐初置,寻废。今正史不载,似误。

○蒙山州东五十里。下有蒙水,其居人亦多蒙姓,唐因以名。《州志》云:州东五里有石鼓山,顶有大石如鼓。谶云:石鼓鸣,盗贼兴。州人每以为验。○莲花山,在州西五里。诸山联络,状若莲花。又天马山,在州南二十里。又南三十里为古眉山,旧设古眉巡司于山东麓,今废。

茶山州西四十里。绵亘深远,林箐丛郁。又力山,在州西南三十里,岩谷尤深险,旧为叛犭依阻处。○群峰山,在州北四十里。群峰环聚,岩隈深阻,群峰巡司旧置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北三十里,有通天岭,险嵯峨,势若插天。

○银江在州东。源出州东北之平峒,过三昧巢,又南会于西江。○西江,在州西。源出茶山,过六洞,东南会于银江,下流入于漓江。《志》云:州北有金麻江,源出榕洞。又有金斗水,出州北七十里之金斗崖,流合古东、古爽诸川,又流合县北群川,东入荔江。

激江在州南。源出古眉山,南流入藤县,合于藤江。○仙回营州东南七十里。其地有仙回洞,东南去昭平县百二十里,亦曰仙回山。本属平乐县,弘治十一年,督臣邓廷瓒请以仙回洞田给昭平堡耕种是也。万历四年,筑城置堡于此。今有仙回巡司。又古眉营,在州南古眉山下,州境要害也,旧置巡司于此。万历七年,议置土巡司戍守。○群峰营,在州北群峰山下。《志》云:洪武中,群峰巡司置于峡口堡北,后迁于杜莫寨,万历中,迁于州东北之猫儿堡。

古西岩口隘在州东北,接荔浦、昭平二县界。旧为犭贼出没处。隆庆三年,荔浦三峒贼攻荔浦县,既而府江西岸仙回诸贼围永安州,掠山湾诸处。抚臣殷正茂议讨之,未果,彪滩、龙头矶诸贼益肆。六年,官兵分道进讨三峒,兵克古西岩口、木鱼、青靛诸巢,西岸水兵克太平、古冒、马尾、彪滩、仙回诸巢,东岸兵克黄峒、古慑水、河冲诸巢,贼大败,追及南源鸡笼山,复破之。高天巢贼犹乘险拒敌,我兵攻克之;东岸贼遁匿苦竹蒲岩,用火攻尽歼之。万历初,乃议城昭平,分上中峒、下峒、东岸、西岸、龙头矶、仙回、永安、高天、古带诸界,皆设堡戍守。三年,阳朔碎江贼廖金滥等复叛,南源残孽又阴助之袭古西岩口,据峰门山湾。抚臣郭应聘发兵讨之,复峰门,破山湾巢,南源贼酋周公楼等请降,乃屯兵山湾,据守永安厄塞;又遣兵破榕峒诸巢,上中峒獞酋皆降。

杜莫寨州北七十里,犭獞出没处也。万历二年,筑城置戍。《里道记》:州北四十里曰潘村,又北三十里即杜莫寨,又东北二十里即荔浦县也。自州而西南百四十里为藤县之五屯所。○佛巢堡,在州东。又东南六十里至昭平县,又三昧巢在州东北五十里,堡西北四十里即荔浦县。《志》云:州峦嶂稠叠,犭獞充斥,嘉靖以后,渐次扫除,惟古造六峒与修仁山泽相连,至为险阻。堡,六峒之口,则守御为易。至九屯,接断藤峡,素称顽悍。虽己鼠伏,然附近乃门堡、平峒诸处,岭峻山长,通府江,达三峒,皆称要害。至五屯所,为州唇齿;杜莫寨,为州咽喉,尤不可忽也。

附见:

平乐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,洪武十三年建。又富川守御千户所,在富川县治东,洪武二十三年建。贺县守御千户所,在贺县南,洪武二十九年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