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1〕废帝 其下原有“亮景帝休”四字,今据库本删。
〔2〕丁酉太子郎皇帝位 “丁酉”原作“丁未”。四月庚午朔,无丁未,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云“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”,丁酉为四月二十八日,此“丁末”当是“丁酉”之称,今据改。
〔3〕唐咨 原作“唐资”,今据宋本、库本、张本、徐钞本、周钞本、刘钞本及《魏志》本传、《通鉴》七五改正。
〔4〕建兴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立皇后 陶札云:“案孙亮于神凤元年夏四月即位,即改元建兴,并未踰年,立皇后乃建兴二年春正月事。《实录》误。”陶说是,《吴志·孙亮传》云:“二年春正月丙寅,立皇后全氏,大赦。”
〔5〕吴郡钱塘人 “吴郡”原作“吴都”,据徐钞本及《吴志·全琮传》改正。
〔6〕圣人不能为时 “为”原作“违”。陶札云:“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注《汉晋春秋》‘违’作‘为’,圣人不能为时,谓时机之来,虽圣人亦不能致也。《汉晋春秋》为是。”陶说是,今宋本、周钞本、刘钞本正作“为”,据改。
〔7〕吴攻其东蜀入其西 陶札云:“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注《汉晋春秋》‘蜀’作‘汉’,是也。”
〔8〕诸葛恪何弱弱芦单衣篾钩络何处求城子阁 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无“何弱弱”三字。“芦”下有“苇”字,“络”作“落”,“何处求”作“于何相求”,“城”作“成”。《晋书·五行志》中“诸葛恪,何弱弱”作“吁汝恪,何若若”,“芦”下亦有“苇”字,“何处求”亦作“于何相求”,“城”作“常”。
〔9〕臣父知所事 “知”下原衍“谀”字,今据宋本、库本、徐钞本、周钞本、刘钞本及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删。
〔10〕吴郡会稽新都寿阳等四郡 “寿阳”: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作“鄱阳”。
〔11〕朱思 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及注引《吴历》并作“朱恩”,《通鉴》七六亦同《吴志》。
〔12〕宅在城东二里玄风观前横路南 “南”下原有“是”字,据甘钞本、徐钞本、周钞本、刘钞本删。
〔13〕黑山 《吴志·孙亮传》《晋书·五行志》中《宋书·五行志》二皆作“离里山”。
〔14〕武烈皇帝弟静之曾孙 “弟”字原缺,“静”原作“靖”。武烈皇帝,孙坚也,静乃坚弟,见《吴志·孙静、孙峻传》。周钞本正有“弟”字,据补改。下同。
〔15〕华容 《吴志·孙登传》《孙峻传》及注引《文士传》《通鉴》七七皆作“华融”。
〔16〕刘承 《吴志·孙亮传》《孙綝传》皆作“刘丞”,《通鉴》七七作“承”或作“丞”,殊不统一,胡注云:“刘承,即刘丞。”
〔17〕二年春正月乙卯 正月壬申朔,无乙卯。《吴志·孙亮传》作“二月乙卯”,二月壬寅朔,十四日乙卯。疑此“正月”当为“二月”之伪。
〔18〕永安二年见杀崩于候官道上 本书下文及《吴志·孙亮传》皆系废帝孙亮见杀于候官道上在永安三年,此云二年误。
〔19〕年十七太元二年封琅琊王 《吴志·孙休传》云休卒于永安七年,时年三十。据此推算,休当生于嘉禾四年,则太元二年,时年十八。
〔20〕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 《吴志·孙休传》注引《襄阳记》,谓李衡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。
〔21〕守丹杨太守 《吴志·孙休传》注引《襄阳记》作“求为丹杨太守”。《实录》恐误。
〔22〕武卫将军施朔 据《吴志·孙綝传》《通鉴》七七施朔为武卫士,《实录》称朔为武卫将军,恐误。
〔23〕二年春正月(至) 请收其尸改葬帝许之 陶札云:“据《吴志·诸葛恪传》,臧均乞收葬恪在孙亮时,《实录》误。”
〔24〕二月西陵言赤乌见 “二月”,《吴志·孙休传》《宋书·符瑞志》下皆作“三月”。
〔25〕黄龙见始兴 “始兴”,《吴志·孙休传》《宋书·符瑞志》中皆作“始新”。
〔26〕彼之失人 “人”,《吴志·孙皓传》作“民”,盖许嵩避唐讳改。
〔27〕荡异国如反掌 陶札云:“《吴志》注《襄阳记》‘国’作‘同’,是也。”
〔28〕民劳本弊 《吴志·孙皓传》注引《襄阳记》作“民劳卒弊”。
〔29〕使中书郎刘川发庐江兵讨之 “庐江”,《吴志·孙皓传》作“庐陵”。陶札云:“‘庐江’乃‘庐陵’之误。”
〔30〕八月癸未 八月戊子朔,无癸未。《吴志·孙休传》《通鉴》七八皆作“七月癸未”。
〔31〕丙戌帝崩于内殿 《吴志·孙休传》《通鉴》七八皆云休崩于七月癸未。七月己未朔,癸未、丙戊皆在七月,未知孰是。
〔32〕年三十 “三十”原作“三十一”。《吴志·孙休传》《通鉴》七八胡注皆云休卒时,年三十。徐钞本正作“三十”,今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