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隐居课女

  话说元帝一意要选美貌女子,充当妃嫔,不纳朝臣之谏,命八个内监,分道而去。

  这个消息传布出来,那些百姓,闻知朝廷点选绣女,要取十七岁以上,二十岁以下的美貌女子,前去充当。无女之家,自然不用忧愁。有女之家,女儿未满十七岁的,还有一线希望,可以免选。

  有那女儿已满十七岁的人家,得了此信,惟恐女儿要去应选,选中之后,便要骨肉分离,老死深宫之中,永无见面之日。

  无论官宦人家,平民小户,莫不惊慌无措,纷纷的将女儿许配人家,赶着婚嫁。

  初时还可略略拣选,择那门户相当,年齿相仿的匹配;后来风声愈紧,官府又加禁止,不许民间私行婚配,竟有打听此人,尚未婚娶,便硬将女儿送至其家,立行结婚的。也有年纪已老无人肯与结婚,竟在此时获得少年妻子的。也有贫苦之人,娶不起妻子,趁此机会,娶着富家巨室之千金的。甚至门弟稍高,家资略富,品貌较好,年龄尚轻的子弟,竟有一夕之间,三次花烛的。

  街道之上,只闻舆马送亲之声,家室之中,都有婚男嫁女之举。在这喜气充充的时候,却只见那些嫁女的父母,面现愁惨之容,口闻叹息之声。真是无可如何,不得不然,弄得这些安乐人家,都变成忧患境界,岂不可叹么?

  后人有诗咏叹此事道:九重鸾诏出深宫,嫁女婚男处处同。

  毕竟青年人爱惜,一宵三娶福无穷。

  婚嫁之事,先从三辅之地,举行起来。后来慢慢的传到外省州县,也是一样的惊惶骚乱。做父母的只要女儿不入深宫,免了白首之叹,无论贫穷老少,只要没有娶妻的,便将女儿硬行送去,也不去争论他聘礼,更有何暇议及妍媸。

  就是嫁了个中年丈夫,得了个丑些的女婿,究竟比较应选入宫,与父母兄弟永远不能会面,受那冷月昏灯,困守宫帏,长门寂寂苑草萋萋的况味,要好到万倍了。

  所以这些女孩儿家,嫁得青年俊俏的子弟,固自欢喜不尽,便是错配了贫苦丑陋的丈夫,也只得抱恨自己命运不济,遇到这个时会,并不怨他父母配错自己的姻缘,贻误终身的大事了。 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当儿,早已惊动一家人家,奋起了一个巾帼奇女。这家人家姓王,名穰,本是齐国人氏,因避兵戈之乱,迁居于蜀郡秭归乡。后来楚汉相争,又移居于荆门州地方。

  那王穰生性恬退,不愿出仕,虽然满腹才华,只爱隐居自娱,诗酒逍遥。且性喜山水,时时出外游玩。遇着名山胜境,便诗酒流连,不忍舍去。

  娶妻姚氏,也是诗书之族,礼义之家,并且知书习字,秉性贤淑,主持家务,亲操井臼。王穰深得其功,夫妻二人甚是相爱,家中又富有金帛,呼奴使婢,极其快乐。

  只是有一桩缺憾,王穰夫妻同庚,膝下并无儿女,任凭怎样烧香许愿,拜佛求神,姚氏总不生育。王穰生性洒脱,并不放在心上,姚氏却为着此事,时时忧闷,欲劝丈夫纳妾。无奈王穰坚执不允,姚氏也就无可如何,只得罢了。  谁知到了四十岁上,姚氏忽然怀孕,生下一女。夫妻二人望子心切,满拟生个孩儿,将来年纪衰迈,有所依赖。如今生个女儿,虽然未能如愿以偿,但是膝下久虚,忽地得个粉装玉琢的女孩儿,两人看了也觉十分欢喜。

  王穰代女儿起个名字,叫做王嫱,字昭君。这昭君生得甚是聪明,相貌又极其美丽,王穰夫妇看待这个女儿,如心头之气,掌上之珠一般。到了五六岁上,王穰亲自教她读书。

  哪知昭君天资非常颖悟。父亲只教得一遍,他已朗朗上口,如温理熟书一般,毫不费力。因此王穰更加欢喜,说他根基深厚,夙慧天生,是个才女,便把自己一生的才艺,完全传授女儿。

  所以,昭君到十六岁上,已是读遍经书,吟诗作赋,件件皆精。有时王穰和女儿一同吟诗,自己尚在思想,女儿已是脱稿。王穰竟有些赶不上她。  未知后事如何,且待下文分解。